水稻褐变粒是怎么回事?了解一下!
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


水稻的种植在经过整地,育苗,插秧,除草,施肥等等一系列的繁忙操作后,距离收获还远远没有结束,到了抽穗,成熟期更是对水分、养分、温度等要求最多。管理上稍不用心就容易出现很多农民朋友最担心的问题——褐变穗。 


褐变穗是指在水稻抽穗后不久,谷粒内颖出现褐色斑点或变褐,随病势进展变浓褐或黑褐色,小穗轴坏死的情况。发病严重时不仅会影响稻米品质,降等降级,甚至会造成减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那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类病害的发生呢?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: 


1、田间致病菌源的积累

近年来,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,还田的稻秆上积累了大量病苗,再就是堤埂杂草割后就地放置,孢子发生密度较高,易于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。
2、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
连年种植同一品种,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,会导致品种的抗病性逐年下降,为“褐变穗”的大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寄主条件。
3、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
大量增施氮肥,且施肥时期偏晚,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繁茂,贪青晚熟;同时钾肥、硅肥的施用量少,因而使品种的抗病力下降,易受到病菌的侵染。
4、天气因素

成熟期温度低、降雨多、日照少,病害容易发生。 


我们不能任由病原菌的发展,必须得采取措施进行防控,具体防控措施如下:
1、品种选择
改变单一种植结构,做到品种多样化。提倡合理布局,培育抗病品种。同时科学浸种,播种和精选种子,培育壮秧,提高水稻抗病力,是防治褐变穗的基础。
2、肥水管理
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成正比,要正确合理地增施基肥、磷、钾、硅肥,少施氮肥。为防止稻叶早枯,要浅水灌溉,增强根系发育,保持水稻活力。
3、切除传染源
受害稻草和禾本科杂草枯死叶割后尽快移出田外,防止孢子大量繁殖,做堆肥应充分腐熟。
4、药剂防治

在水稻孕穗末期、齐穗期建议使用1.5%多抗霉素150毫升/亩或1.5%多抗霉素130毫升/亩 + 50%扑海因75毫升/亩,防治由鞘腐病、细菌性褐斑病、褐鞘病、紫杆病等引起的“褐变穗”。或者在水稻孕穗期、出穗期、齐穗期2%加收米80毫升+25%施保克60毫升/亩,兑水5升弥雾机茎叶喷雾或航喷防治“褐变穗”。


水稻病害还是要以“预防为主、治疗为辅”的理念去管理,提前预防,减少病害的发生。合理施肥,有机无机搭配使用,少施氮肥,多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,利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,增强水稻抗逆性,能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的发生,减少病菌的侵入,提高产量和品质。 建议每亩施用10-15kg微生物菌剂,能够有效的加速水稻根系发育,提高化肥利用率,提高产量和品质。